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界杂志 > 2014年第七期 > 封面文章 > 正文

中国智造,文化是托底的车轮

摘要:能否打出响亮的文化牌是“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的重要一环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制造”是丝绸、陶瓷、茶叶等“中国特色产品”的同义词。后来, 世界接受并习惯了“中国制造”,将它看成“廉价商品”的同义词。但我们也感受到,很多企业已经看到和感到了危机,并开始靠核心能力和知识产权,从低附加值的“制造”向“智造”转变, 这应该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型的希望所在。
    在“韩流”裹挟下的韩国影视剧以及“长腿欧巴”们受到中国青年一代的狂热追捧。《来自星星的你》一剧大热,中国各大网络社区、街头巷尾, 到处都是都教授,满目千颂伊。连主席夫人彭丽媛都大赞年轻时的习近平样貌与剧中“都教授”相像。韩国打造的文化产品既能漂洋过海“走出去”,又能折服人心“走进去”,值得国人借鉴。事实上, 卷土重来的强劲“韩流”,正是韩国文化输出的体现。韩国经济总量虽未能跻身世界十强,但它却是世界文化产业强国之一,文化输出不仅是韩国崛起的灵魂和动力,也是其快速发展的引擎。

    我国语言文化的出口

    文化产品的出口,输出的是文化思想、精神符号和生活方式,关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价值观与认同度。由此可见,能否打出响亮的文化牌是“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的重要一环。
    为推动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提升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力,从2004 年开始,我国在借鉴英、法、德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几年来,孔子学院建设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园地。
   《财经界》记者在7 月9 日上午召开的“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获悉,中国单在美国就已设立102 所孔子学院,377 家孔子课堂,注册学生22 万人, 267 万人参加过孔子学院举办的各类活动。
    6 月24 日,在2014 年非洲孔子学院联席会议上, 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指出,中国文化已有5000 多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源头。孔子学院不仅要让人了解中国语言,而且应该让人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思想、中国习惯。
    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出现在大小荧屏,与人们的生活变得息息相关。除了长久以来的丝绸、瓷器, 中国政府重视语言文化的输出,语言也逐步被海外接受并且传播。中国国家形象、人民形象、企业形象……逐步由模糊、落后,变得清晰。正像好莱坞大片中中国元素的植入一样,中国正在走向世界, 世界也在关注中国。

    品牌文化的创造力

    针对如何利用文化产品输出,提升“made in China”的文化软实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政府部门要从之前的事业单位眼光转变为产业眼光,要形成有品牌的文化产品, 鼓励文化产业竞争,推动原创的、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
    过去,中国的企业更多地注重功能,缺少创意。世界上最著名的邮轮没有我们设计的,但是全世界75% 的船却属于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何时远航, 万众瞩目。
    当前,我国制造业的“软肋”是:做下游和做加工的多,高端的研发和设计环节薄弱,迫切需要通过制造向服务转型,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
    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一个在1976 年就成立的公司,自股票上市、乔布斯离开经历了20 年的动荡时期,再至1988 年乔布斯的回归,苹果开始重新盈利,苹果的市值从2003 年的60 亿美元上升至2011 年的363 亿美元,短短8 年内增加了60 倍, 是商业史上的一个奇迹。iMac、iPod 等产品相继热卖,2007 年改变世界的iPhone 和2010 年的iPad 平板电脑的推出。苹果这一路走来当然无法用上述如此简单的语言来表述,其大规模盈利,赶超微软、埃克森,成为全美首屈一指的大公司,手握近千亿美元现金,原因为何?值得探讨。
    凭借对消费者体验的深度把握,苹果推出了数款超高人气的创新产品。
    “触摸”的概念早于iPhone,而真正让“触摸” 风靡全球的,却是iPhone 引领的。
     作为移动终端产品,手机绝对算得上市场最广泛,用户群最庞大的产品线。苹果第一代iPhone 在2007 年推出之后,通过iSO 系统而真正让手机变为触摸的操作方式,而这种方式也正是人们最为熟悉、易于上手的。不需要一步步去学习如何选择, 如何退出,如何输入命令,因为屏幕上已经清晰标示了操作方法。这样的操作方式,手机繁琐的步骤简化、直观化。之后iPad 的推出,更是将PC 电脑装在了“兜里”。
    据记者调查了解,70% 使用过苹果手机的用户, 更换手机品牌之后,依旧认为还是苹果的产品体验度较好。
    精致、简单的外观,清晰的显示屏幕、庞大的APP 网络……背后强大的开发人员都是“苹果帝国” 强大的基石,而现象的背后,也是美国文化的深度植入。注重客户体验,受简单、快捷、有效的美国文化熏陶,苹果产品带给用户的体验同样如此。
    乔布斯不可复制,苹果模式同样不可复制。

    新生代:小米的奇迹

    曾经的中国是“代工”、是卖不上价的“廉价工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中国不再只是一个只会复制的世界工厂,技术和创新正在逐渐引导这个国家走向新的高峰。
    以小米为例,作为2010 年4 月份成立的新公司, 到现在为止4 年的时间,小米的投资市值已经达到150 亿美元,这是不可想象的速度,去年小米手机销售量达到2 千万部。小米手机在首次网上发售1 小时内售出10 万台,后又取得3 小时内售出30 万台的出色成绩。
    小米,作为科技界新贵,近年来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口碑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异军突起。
     被称为“雷布斯”的小米CEO 雷军指出,首先, 小米一直追求高品质产品,因此小米的手机都拥有超高的性价比。比如小米最新推出的小米3 就在配置方面与iPhone5C 不相上下。其次,小米非常重视用户的反馈信息,会根据用户的需求来给下一代的小米手机增加新的功能。
    现任小米用户体验高级总监唐沐认为,小米具备互联网的速度,它是通过迭代来不断地改善产品体验的。这是一个用户参与其中的设计过程,小米每周都会更新一次米UI 的一个版本,每一次更新都会加入一些新的功能,改进用户吐槽的一些问题, 它就像是一个生态系统,每周进化一次,事实上, 你会发现基本上每一款产品都可以通过这种进化方式,最终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状态,而这也是小米实现优秀用户体验的一个关键。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小米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在全球都特征明显。
    以LOGO“mi”为例,橘黄色鲜明而抢眼,镂空的米子拼音,倒过来看就是一个少了一点的心字, 有人解读为“让消费者放心一点,省心一点”。
    在企业小米里,崇尚自由、平等,创新、快速的中国互联网环境,塑造了小米同样的性格—— 产品两天规划功能、两天开发、两天测试化。设立官方网站、社区论坛、客服微博,定期同城会第一时间接收用户意见和反应,而客户关系网也时时维护。
    与苹果的“果粉”相像,小米也有小米的“粉丝文化”。雷军常说,“因为米粉,所以小米”。如果说小米是成功的,那么它最成功的就是塑造了自己的粉丝文化,让粉丝成为小米的代言人,去宣传小米的优点,维护小米的声誉。
    同仁堂的精神(德、诚、信)+ 海底捞精神(服务、服务、服务),善于学习借鉴,使小米在国产手机品牌有了一片蓝海。

     世界杯,中国品牌初露锋芒

    诚然,让“中国智造”成为新标志,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日前,微软创投全球总经理兼合伙人Rahul Sood 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行暨微软创投加速期第五期初选活动”上称,中国正在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创业浪潮,中国初创者们巨大的创业热情和优秀的素质让人非常惊喜,其对未来“中国智造”走上全球舞台充满信心和期待。
    2014 年巴西世界杯,附加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的“中国智造”撑起了世界杯的一片天。但无不遗憾, 与中国产品在世界基础设施与消费市场推城拔寨形成鲜明对比,绿茵场内,很多都是中国制造的广告屏幕上,滚动着绝大多数的外国品牌。偶尔闪过的中国身影,只是会让球迷们惊喜一句,“咦?场内居然有汉字!有中国品牌!”
    显然,中国品牌在世界的出镜率太低了。
    在阿迪达斯、维萨、现代、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的包围之下,“中国英利”等少数中国企业只是偶尔“惊鸿一瞥”。更有不少中国产品为国外大牌“贴牌”或是“代工”,在世界杯上被迫“只做不说”。
    值得欣喜的是,中国企业在巴西世界杯上,品牌意识正在觉醒。
     成功打进巴西世界杯的“中国智造”摆脱“品质得到认可,品牌尚未树立”的困境,尚需时日,但“经济大力神杯”或已不远,正在路上。


 

 

关键词:车轮,中国,文化

"/archiver/chinamoney/UpFile/Images/Default/20224/20220421102137960549.jpg"$"/archiver/chinamoney/UpFile/ImagesCut/637818133057019265.jpg"$"/archiver/chinamoney/UpFile/ImagesCut/637818112949363947.jpg"$"/archiver/chinamoney/UpFile/Images/Default/2019030708572502834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