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汉春去年参加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现场交流会时曾指出,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推动循环经济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当循环经济风潮涌动全国之际,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递上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初夏时节,正是苏南草长莺飞的好季节,本刊一行三人到达苏州。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经济在江苏全省举足轻重,苏州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685 万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93 万亿元,在全国仅次于上海。
近年来,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升级,成为困扰很多城市的发展难题。发展经济一马当先的苏州,生态保护、循环经济的发展又会是怎样呢?记者内心充满期待。一下火车,记者并未感受到火热的工业发展场景,苏州北站背对一片绿色安静的草地,正面广场上也是绿意浓浓。从火车站到城区途中,微风拂面,满目翠绿,空气中传递着青草的气息。
在苏州市发改委,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建设形成了6 家省级以上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6 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同时,苏州还分两批在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等行业中形成了25 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370 家市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这些数字仍在不断升级。去年,苏州市位列国家发改委确定的40 个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 创建地区名单中,张家港市再制造产业基地成为首批国家示范基地,新增国家再制造试点企业2 家。
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汉春去年参加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现场交流会时曾指出,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建设工程,正是循环经济发展最迫切需要加强的领域,因此,要珍惜国家给予的先行先试机会,通过推进国家级示范试点建设,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推动循环经济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突出园区优势
先行先试,苏州工业园区远远跑在了前面。
苏州工业园区,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居江苏省第一位。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这个占苏州市3.4% 的土地、5.2% 人口的园区,已拥有近800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出15% 左右的经济总量。
一个名企云集、经济发展如此迅猛的工业园区,是如何启动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记者从园区管委会了解到,自2007 年底被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列为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产业园区以来, 其根据自身产业优势和特色积极推进园区循环化建设,并在企业、行业、园区三个层面大力推进循环型工业发展,逐步建立起产业关联、资源循环、工艺相互依存、“三废”集中处理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一系列创新和尝试,苏州工业园区尝到了“甜头”。仅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行循环化改造、提高利用效率方面,就可为园区每年节约22.87 万吨标煤,4.3 万吨蒸汽; 同时每年节约700 吨的金属材料、1198 万吨水并产生1 万吨建筑材料。
总结自身发展经验,苏州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指出,一个工业企业集聚的工业园区,如不能做到统一管理,资源集约利用, 则会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造成很大的浪费。
苏州工业园区的做法是,废水处理方面目前着重坚持由园区统一管理,其中大部分用于清洗或冷却的水可经过简单处理后进行中水回用,并将其中的余热资源进行再利用,目前园区已实现工业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连续5 年达到92% 以上的利用率。此外,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可用来掺煤进行干化焚烧,用于东吴热电厂的发电,之后的废渣用来生产建筑材料。
除了园区层面的有效循环,苏州工业园区还热衷于产业链的循环闭路,专门打造设计了一个静脉产业回收处理交投体系。
苏州工业园区的另一个“杀手锏”则是推动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一边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挡在区外,一边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型项目。
玉柴再制造(苏州)有限公司是苏州工业园区近年引进的一家重点绿色企业,由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合资建立,2012 年正式投运。
在企业副总经理朱继辉的带领下,本刊记者穿上专用鞋套、带着防护镜进入生产车间。记者看到, 从市场回收来的即将到期的发动机等零部件,经过拆解、清洗、检测、机加工、装配、测试等再制造生产环节便“焕然一新”,成为全新的零部件产品。
“我们的产能规划是3000 多台,但满负荷下能达到1 万多台。目前回收市场主要针对玉柴。”朱继辉告诉记者,这些“新产品”, 不仅能够与原始新产品在可靠性、耐用性等方面性能相媲美,还大大减少了使用原材料生产新品,实现在产品生命周期内最低的购买和使用成本。
依靠这些绿色环保高科技企业,苏州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正向纵深拓展。而这样的拓展,对于整个苏州市而言也意义非凡。
园区经济已成为苏州循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记者从苏州市发改委最近提供的一份材料中看到,目前,苏州市拥有省级及以上开发区17 家,共创造了全市70% 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90% 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贡献了65% 以上的财政收入,完成了近90% 的进出口总额。
基于这一特色,再结合省级层面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目标,苏州市启动园区循环化改造提升方案,成立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 形成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机制。
市级财政支持力度也由此加大。苏州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3 年,苏州市政府批准同意整合新设市绿色发展专项资金,其中节能减排专项资金1500 万元,建筑节能引导资金300 万元,新增市循环低碳发展专项资金1000 万元。
据悉,目前,专项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已印发实施,意见明确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园区循环化的改造补链、产业共生、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改造项目。
垃圾堆中寻找新价值
在苏州循环经济发展众多领域里,餐厨垃圾的处理与利用显然是最不可忽视的部分。
江苏洁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苏州“七子山”脚下,尽管旁边还有垃圾处理厂,却闻不到一丝异味, 若不是当地人介绍,记者还以为是一个景区。来到洁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时,公司董事长宋秀辉正送走两批参观者。
记者从企业宣传册上了解到, 江苏洁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 年,是一家集餐厨垃圾和地沟油收集、运输、处置及生物柴油、蝇蛆蛋白、生物塑料深加工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
走进企业的餐厨垃圾生产处理车间,能闻到一些残羹剩饭的味道, 但车间里异常的干净整洁,一如企业的名字——洁净。“目前,我们每天能处理350 吨餐厨垃圾。”宋秀辉说,一年下来,实现新的产值包括沼气900 万立方、生物柴油10000 吨、PHA8000 吨、蝇蛆蛋白3000 吨、有机肥料5000 吨。
但是一系列问题也油然而生。洁净模式的成功是否只是个例?每天这么多的垃圾从哪里来?饭店为什么愿意把垃圾免费送给他们?这样的方式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深入探访,当地政府、市民都成为我们的采访对象,最后才形成了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苏州的餐厨处理模式其实是政府和市场合力的结果。
苏州市从2007 年就开始研究制定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管理的政策及法规,先后出台了《苏州市餐饮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关于安排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财政补贴的意见》等文件,其中,《苏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是以市长令的形式发布。
根据2013 年的统计,苏州市主城区有餐饮网点约1 万家,餐厨废弃物产量约为500-600 吨/ 日。“现在也差不多,只会少不会多。” 相关人士说。
为了保证这些垃圾不外流到其他渠道,苏州采取了诸多举措,从人员配备到高科技装置,甚至连城区道路上的交通电子眼都全副上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综合利用传感器、RFID、3G 无线通信等核心物联网技术和传统的GPS、GIS 等技术,专门开发出了一套餐厨废弃物全过程监管信息平台。此外,苏州还投资约2584.5 万元建设餐厨废弃物收运装置,配备专业收运作业人员近130 人。
在苏州,餐厨废弃物和地沟油收集,由宾馆、食堂等产生单位负责,收运则采取“分片定时定点收运”操作方式。记者走访了一些饭店,发现的确如此。宋秀辉也表示:“(苏州城区)跟我们签回收协议的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已有几千家。”
饭店为什么愿意将垃圾免费送给洁净公司?一方面得益于苏州市政府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引导,另一方面企业也主动上门提供一些诸如帮助饭店打扫周边环境之类的增值服务。
而对于扰乱垃圾规范回收的“游击队”难题,苏州也有“锦囊妙计”:一部分收编,同时加强布控。比如,“每一个餐饮单位设置一个编号(就相当于身份证),统计一下总体数量,监控网就能布下去了。而且,运送餐厨垃圾的车辆都可以全程监控。” 宋秀辉举例说。
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企业自身都充满信心。宋秀辉说:“目前,我们已经开始了异地推广,正积极跟天津、宝鸡等地进行合作。”
无法预见,推广过程中还会出现哪些问题,毕竟,跟早已布局的苏州相比,其他城市需要完善的方面还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餐厨垃圾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不仅能解决餐厨垃圾及地沟油处理的难题,更能减轻环境负担,避免了餐厨垃圾直接作为饲料产生的“泔水猪”流入市场。
事实上,深入调研还发现,针对废弃资源的处理与利用,苏州市 “青睐”的不仅仅是餐厨垃圾,在吴中区甪直镇经济开发区,一个总投资4.87 亿元,占地面积255 亩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已经建成。
据苏州市甪直再生资源集散交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王玲介绍,甪直再生资源产业园建成后将承担起苏州城区再生资源回收的存储、集散、加工、交易、科研开发等任务,满足集中分拣、深度加工、资源分流的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需要,使再生资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矿山”。而目前,甪直再生资源产业园的废旧轮胎再生精细胶粉生产线已投运。
节能减排“绿”出新经济, 废物合理利用也能变成宝贝,循环发展为苏州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而随着深入挖掘,苏州也对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探索,包括如何进一步改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与体制、营造更加浓郁的发展氛围,如何给环保企业抑或整个产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等等问题。
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优化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为核心的,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优良的传统技艺相融合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毋庸置疑,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
离开苏州后,本刊又继续探访了宜兴、张家港等地,记者目之所及,循环经济处处皆是文章,无论是热电联产与生物化学柠檬酸的相互消化利用,还是“糖炒栗子”式的污泥干化焚烧处理技术,都贯穿着循环利用、一石多鸟的产业链。而这些循环经济现象背后,是强大的技术创新后盾。
近年江苏省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大力培育和扶持了一批提供资源节约、废物管理、资源化利用等一体化服务的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公司,鼓励其通过合同管理方式,为企业和园区提供废弃物管理外包式、嵌入式服务,与当地园区和企业生产流程有效对接, 鼓励园区以及企业进行节能改造, 鼓励园区创新环境服务模式,推进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社会化。同时,江苏省发改委还与其他有关部门共同成立循环化改造专家组,对各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提供技术服务指导。
除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与推动, 在政策的指引下,无论是园区还是企业均积极探索,加大对技术的研发投入。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 无锡亿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惠建明表示,“亿恩科技的技术团队主要成员来自国内外相关技术的高端人才,依托国内外著名高校及设计院为强大的技术支撑, 全面展开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各项领域的合作。”据惠建明介绍,亿恩目前在技术研发人员的配置比例接近 50%。
目前亿恩科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已为国内多家企业服务,在惠建明介绍新型污泥干化焚烧处理技术时,以“糖炒栗子”比拟, 令记者印象深刻,“我们利用小的石头,与污泥一起在炉膛里面烧, 通过加热,污泥被烧掉了,石头被加热了,之后再将石头与湿污泥混合再加热,这样就达到了水分蒸发的目的。由于接触面较大,就像大街上卖糖炒栗子的加热手法,简单而易行,这项技术的资金支持相当于国外同类的十分之一。”
热电联产和生物化学两种形态的企业,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江苏协联热电有限公司却踩下了自己在循环经济道路上的独特脚印。他们在循环经济的技术探索路途上有怎样的历程?记者与江苏协联热电有限集团副总经理王立军进行了深入交流。
协联热电最早是一家电力生产企业,以煤为原料,实现能源的二次转换。然而,在发电过程中,其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碳却对环境有不利影响。
2002 年,协联热电经过广泛调研和详细论证,决定上马一套柠檬酸生产线。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建成了一套年产5 万吨的柠檬酸生产线,并很快投入了运行,产品也顺利打开了市场。但与此同时, 因柠檬酸是以玉米为主要生产原料的,在得到大量高品质柠檬酸的成品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
“火”与“水”,电力与柠檬酸生产,两个都属于高污染的传统行业,怎样治污成了摆在协联热电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不断探索,我们巧妙引入二者之间的循环链。”王立军回应。
协联热电利用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柠檬酸工业废水作为营养剂,对传统的燃煤发电锅炉进行烟气脱硫, 不仅每天可循环消耗大量的高浓度废水,而且可以把单质硫磺置换出来,使之成为硫酸厂的现成资源。王立军表示,“与当前普遍采用的石灰氧化法相比较,不需加入石灰石,没有废弃物产生,避免了二次污染,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这一点至为重要。王立军认为,对于循环经济发展而言,政策引导固然有效,但更重要的是企业从节能账中算出了利润,节出了真金白银的经济价值。
发展循环经济是集经济、社会、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技创新在整个循环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 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还不高,能源浪费严重,虽然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着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模式,严重制约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依靠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亿恩科技和协联热电以科技创新力促节能减排的方式,值得全社会关注,其潜在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
关键词: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