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国家信息中心主办

财经界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界杂志 > 2014年第六期 > 专家 > 正文

访清华大学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

摘要:近日,针对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相关热点话题, 《财经界》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


  “十一五”以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物耗、水耗大幅度降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产出率有所提高,初步扭转了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势头,促进了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探索出了可行路径。

  近日,针对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相关热点话题, 《财经界》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

  《财经界》:我国从开始发展循环经济到目前为止,经过了哪几个发展阶段?现状如何?

  李金惠:循环经济概念于上个世纪末引入我国, 我认为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理念倡导阶段(20 世纪末到2002 年), 思想形成阶段(2002-2009 年),全面推动阶段(2009 年以后)。随着《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 年1 月1 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进入法制化推动轨道。2013 年国务院下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全面推动阶段。目前我国推动循环经济政策法律体系,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循环经济稳步发展和完善。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所处的现状:

  (1)循环经济理念得以树立。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以及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很多地方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2)循环经济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各地区结合实际开展了本地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总结凝炼出60 个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案例,涌现出一大批循环经济先进典型,探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3)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 年1 月1 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推动进入法制化轨道。《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以及200 多项循环经济相关的国家标准,是落实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的主要抓手。一些地区也制定了地方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进一步推动了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

  (4)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已形成较大规模,产业循环链接不断深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完善, “城市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再制造产业化稳步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进一步约束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压力不断加大等一些问题成了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财经界》: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有益经验是值得推广的。

  李金惠:我国疆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 因此很难笼统地概括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为了更加有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进行介绍,主要从地方和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采用具体案例讨论。

  (一)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循环经济发展经验:

  1、坚持规划先行:2009 年天津市政府专门批复《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总体规划》,明确了园区规划面积、总体布局等,还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2、强化产业链衔接:按照方便和低成本原则, 在园区布局时考虑到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并在招商引资、土地安排等方面留有余地。经过几年努力, 目前已形成了废旧物资回收、拆解、初加工和深加工等完整产业链条发展体系。

  3、推进产学研结合:园区内建有循环经济科技研发中心、再生资源研究中心等六家产学研合作机构, 汇集了中科院、北京化工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力量,为园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山东青岛新天地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经验:

  1、建设国际国内回收网络渠道。园区将解决再生资源的问题作为园区规模发展的先决条件,建设了覆盖山东省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通过国际再生资源监管区等建设推动国外资源回收渠道建设, 实现国内外多渠道回收。

  2、以嵌入式环境服务为产废企业和单位提供环境服务解决方案。新天地集团创建了为各产废单位提供定制化环境服务解决方案的服务模式,并逐步在青岛市,乃至山东省推广。

  3、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中国环科院、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科技孵化中心,中国环科院博士后工作站新天地研究基地、山东省环境保护固体废物资源化工程技术中心等。

  4、打造区域动、静结合的生态工业区发展模式。园区与石化、汽车、加点、电子、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动脉产业)建立优势互补的集资源回收——无害化处理——加工制造——产品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动静脉产业结合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财经界》: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否存在瓶颈,还可以进行哪方面的突破和进展?

  李金惠: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瓶颈,如果不能进行调整和改善,将阻碍我国循环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1、推进循环经济的主体地位不明确。目前, 我国的生态省、市和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建设是以政府作为推进主体,引导企业走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事实上,推动循环经济增长的微观主体是企业,企业自觉推进才能使循环经济顺利发展。因此,明晰企业为推进循环经济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

  2、绿色科技水平落后。虽然近10 年来, 我国绿色科技创新进步明显,在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利用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总体上看, 我国的绿色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企业绿色工艺和绿色技术装备落后,已有的绿色创新科技还有很多不成熟,绿色产品因消费者观念问题而市场受限。

  谈到如何突破升级,我想说两点:1、明晰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及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各自角色。政府主要起监督、管理、规范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逐步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起到表率和引导作用。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应在原材料替代、先进工艺设备选择、推进清洁生产、促进废水和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发挥作用。中介机构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应注重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降低成本。非盈利性社会中介机构如社区服务组织等可以发挥政府公共组织和企业赢利性组织没有的作用。公众应参与循环经济的推进工作,推动方式包括: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环境行为进行监督;直接参与相关实践,如废弃物分类收集等。

  2. 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完善循环经济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为绿色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循环经济的建设和稳步发展要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知识经济作支撑,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产业,能够加速物流、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整个循环经济体系的顺利运作。以知识经济带动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促进知识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财经界》:当前,全球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加入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军,我国也不例外, 您认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李金惠: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是非常大的,我简单地说几点:(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我国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 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国内资源供给不足, 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2012 年,我国8 类主要再生资源的回收量达到了16035 万吨,大大缓解了我国资源的开采和进口量。

  (2)发展循环经济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产生了显著效果, 尤其是资源再生产业带来了较好的物质利润。再生资源回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12 年我国8 类主要再生资源的回收产值达到了5413.4 亿元,国内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800 万人。

  (3)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由于我国经济整体环保水平较低,在外贸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由于在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的环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贸易和生产的全球化,污染产业转移、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国家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增强环境竞争力,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中国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财经界》:“城市矿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开发“城市矿产”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李金惠:城市矿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之间属于从属关系,城市矿产属于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但是循环经济包含更广阔的内容,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城市矿产”主要关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回收以及进一步加工利用,范围更小, 目标更加具体。

  开发“城市矿产”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用“城市矿产”能够形成“资源——产品—— 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切实转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 的线性增长方式,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原则的集中体现。开展“城市矿产”的开发利用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矿产”资源蓄积量迅速增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利用“城市矿产”资源有助于带动技术装备制造、物流等相关领域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城市矿产”的开发利用,既是缓解资源瓶颈约束、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李金惠简介

  李金惠,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巴塞尔公约亚太地区协调中心执行主任。兼任斯德哥尔摩公约亚太地区区域中心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分会副主任委员、专家组组长,联合国大学“解决电子废物问题联盟”东北亚联络人, 斯德哥尔摩公约多氯联苯消除网络顾问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的亚洲3R 论坛附属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前沿期刊编委,日本材料循环和废物管理杂志编委。主要研究领域:(1)固体废物管理战略与政策,包括化学品和废物环境公约谈判策略、国家固体废物相关法律、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制定,区域和国家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能力建设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对策等。(2)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开发,包括电子废物机械物理处理成套技术、移动式电子废物处理技术、含持久性有机物废物处理技术、废电池处理技术、有机污染土壤气体臭抽排技术等。(3)再生资源、城市矿产和循环经济,包括再生资源回收系研究、全球和区域资源循环机制研究、3R 对策、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规划、循环经济国际推广模式等。

 

关键词:巴塞尔,公约,亚太

"/archiver/chinamoney/UpFile/Images/Default/20224/20220421102137960549.jpg"$"/archiver/chinamoney/UpFile/ImagesCut/637818133057019265.jpg"$"/archiver/chinamoney/UpFile/ImagesCut/637818112949363947.jpg"$"/archiver/chinamoney/UpFile/Images/Default/20190307085725028343.jpg"